众合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随着“十四五”行动方案的优化和开展以及都市圈的扩容,轨道交通的建设向市域化、城际化以及多网融合发展;多个城市规划从智慧车站到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城轨建设;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2年正式颁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倡导通过智能化创新技术,实现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减排;以节能增效为主的全自动运行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选择。2022年度,众合科技轨道智慧交通业务在“保障存量市场份额稳定、聚焦并突破增量市场”的经营策略指导下, 新增销售合同额指标全面完成。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中央确定开始启动我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建设,并发布了发展规划,提出了“推进枢纽多层级一体化发展、加强枢纽服务网络化发展、强化枢纽智慧安全绿色发展、加快枢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等五个方面目标。规划明确在全国范围内优化提升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厦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西安、乌鲁木齐等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近几年,城市圈、都市圈发展规划不断被批复。截至2022年底,国家不仅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还对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都市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规划作了批复。基于国家政策影响,各省份、城市的“十四五”都对城际/市域铁路/多网融合进行了大篇幅的规划,旨在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多网融合”,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市场初步预测,2023至2024年将迎来第一轮开工高潮,两年新增开工里程高达2804公里。2023年苏锡常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15个都市圈多条市域(郊)铁路将开工建设,涉及线公里,现代化都市圈轨道交通由此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随着新兴技术崛起,我国适时提出“交通强国”战略和“智慧城市”部署,各省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均开始向智慧城轨的方向发展。自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来,城轨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收获颇丰。2022年尤为其胜,南京、苏州、宁波等多地发布智慧城轨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诸多项目进展显著。2022年城轨行业共计发布约80个智慧地铁、线网指挥中心、大数据与云平台、智慧维保、智慧车站相关项目的中标信息。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建设呈快速增长趋势,FAO(GOA-4)等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制式。2022年共有15条线路完成了FAO的招标工作,截止12月31日,全国已有20余座城市的数十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在建,新增规划的线路绝大部分都初步设计了全自动运行系统,在建及规划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线条。此外,随着存量市场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二线城市地铁线路的年限增长,已开通线路的信号系统改造升级需求将大幅增加。“十四五”时期,乃至往后数十年,信号系统改造将成为城轨信号系统的发展重要趋势之一。继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后,2022年8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正式颁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方案在总体目标中号召“争当绿色交通先行官”,具体目标提出2025年综合能耗强度下降10%以上,2030年下降15%以上的目标,体现城轨行业完成双碳目标的决心和绿色发展的担当。紧随其后,青岛地铁集团于8月23日在国内轨道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9月深铁集团发布《绿色发展白皮书(2022)》,随后,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南京地铁集团、哈尔滨地铁集团等也都陆续制定或发布了各自的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与此同时,多地取得阶段性成果,宁波轨道交通“智能能源系统节能工程”荣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示范工程;天津地铁打出了“永磁驱动、智能照明、风水联动、扶梯变频、智慧管理、热源改造、光伏发电”七招“组合拳”,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等。随着智慧城轨建设初具成效,以智慧为基石的绿色、节能、高效成为未来城轨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由于地铁和轻轨等大中运量城轨项目审批门槛提升,及受国家未放开首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城市将建设城轨的目光放在了仅需省级政府审批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上。2022年,、南宁、郑州、广州、西安、合肥等地积极开展研究利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适度加强网络覆盖,并制定低运量规划,规划线公里。此外,中低运量“智轨”系统已在株洲、宜宾、哈尔滨、苏州等多个国内城市开通运营。2022年,受欧洲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美国持续高通胀等外部因素影响,全球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业需求下降。全球半导体行业在2022年下半年进入修整阶段,以此面对库存积压,供应过剩的挑战。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3.2%,与2021年的26.2%相比显著放缓;中国大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单一市场,2022 年总销售金额达到1,803 亿美元,较2021 年减少了6.3%,但占比仍接近32.5%。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和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的需求疲软。根据IDC的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估计为12.7亿部,同比下降6.5%;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全球出货量将分别下降12.8%和6.8%,为3.053亿和1.568亿台。消费电子需求低迷,直接导致了芯片库存水平上升,限制了半导体市场的增长。但同时,汽车电子已成为推动半导体增长的新动力300152)。根据麦肯锡的数据显示,汽车电子市场将从2021年的42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人工智能(AI)、AR/VR、物联网(IoT)、自动驾驶汽车、电动汽车、高性能计算(HPC)、航空航天、卫星通信、5G/6G、智慧城市等新兴应用端需求持续发展,2023年半导体产业有望触底并逐渐复苏。2022年以来全球各国和地区都在强化本国半导体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增加其国内芯片生产的能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相继出台产业政策,通过基金支持、设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予以政策扶持。同时,比预期更长的俄乌战争推动了半导体公司寻求其他材料来源和供应商,以增加供应链的抗压能力。随着行业对ESG的重视,净零碳排放也已排上企业的日程,这就使得在主要应用市场或组装地点附近生产芯片逐渐成为共识,无疑加强了半导体产业的区域化和本土化的趋势。半导体研究机构IC Insight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以2021年为例,中国大陆制造的半导体价值为312亿美元,与整个中国大陆的芯片消费市场(1865亿美元)相比,占比仅为16.7%,虽然高于10 年前——2011年的12.7%的占比,但IC Insights预测中国大陆在2026年的占比也只有21.2%。产业转移拉动材料、设备等半导体支撑业需求。从近几年大陆半导体材料、设备的需求占比来看,产业转移确实能带动本地配套需求的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