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安检互认”不妨在五一期间先搞起来

“乘坐飞机、高铁前,乘客本来就进行过一次安检,如果推动安检互认,地铁口这道安检可以省去,能够节约不少时间和人力物力。”五一假期将至,有关交通换乘“二次安检”的话题引发关注。不少网友表示,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优化安检流程,提高不同交通设施的衔接度,尽量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

今年的五一出游,将会再现“盛世美景”: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4年出境游人数将达到1.3亿人次。其中截至目前,五一出境游人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70%;而携程发布的《2024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则显示,今年五一旅游热度很高,总体看出游人数将会超过2019年前的顶峰。

这么多人五一出游,就会涉及另外一个话题:人如潮涌如何不人在囧途?其中一个比较受到关注的话题就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的“二次安检”“反复安检”该如何优化。首先,要明确的是“二次安检”存在的必要性。无论是飞机、高铁还是地铁,每一次的安检都是为了公共安全考虑,是对每一位旅客负责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便捷而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毕竟,安全是出行的基石,没有安全,再便捷的交通也失去了意义。但是,“二次安检”和“便捷出行”并非水火不容。

“二次安检”时间上的浪费对于出行的人来说显然是一种煎熬。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种反反复复被检查的感觉以及等待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苦苦等候的长队、大包小包的负累、前胸贴后背的人群,着实是不好的体验。出游者对“二次安检”的吐槽,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安检互认”工作。例如,交通运输部就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提出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机场等相衔接的车站,提供的安检场地应为安检互认提供便利,以减少重复安检,提高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比如,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也提出,鼓励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民航、道路、水路等有序衔接,实现安全检查互认。

不过,这种“安检互认”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其中,担心的就是会出现安全隐患的漏洞。监管部门的这种担心也并非多余的,可是当“二次安检”变成了“三次安检”“四次安检”,甚至是“五次安检”的时候,也着实让人难以高兴起来。何况有的同一个地方的出入口还安检两次,比如有的地铁口,进入的时候要安检,上车的时候再检查一次。

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二次安检”“反复安检”不再成为旅客出行的绊脚石?实际上,如果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和加速安检流程,不仅能提高旅客的出行体验,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推动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安检互认,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乘客在乘坐飞机、高铁前已经进行了一次严格的安检,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让这些安检信息得到合理利用,那么在地铁等后续交通工具的安检环节,就能相应地减少重复检查,从而提高效率。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来提升安检的智能化水平。通过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快速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风险,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旅客的等待时间,使得整个安检过程更加流畅。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听取旅客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安检流程的优化。还要加强安检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确保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不降低安全标准。

安全与便捷并不矛盾,可以在“二次安检”这个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比如,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假期,让一些安全系数较高的地方先将“安检互认”搞起来?比如,同一个入站口在乘车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安检一次”?(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